发布时间:2025-01-04 09:36:06 来源: sp20250104
“呀—哈—哈—哈,想甘溪当年,房屋古旧,道路泥泞,门可罗雀;呔—呀—呀—呀,现如今,甘溪脱胎换骨,游客如织。”初冬时节,一台新编侗戏于11月20日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县甘溪侗寨开演了。浓郁的乡音,身边的故事,演员们刚一亮相,就赢得了台下乡亲和游客的阵阵掌声。
台下,天柱县石洞镇汉寨侗戏团团长刘光焯高兴地对记者说:“侗戏要吸引观众离不开老戏新唱啊!”
侗戏是一种融合侗族民歌和汉族戏曲的独特艺术形式,天柱侗戏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2019年6月,入选贵州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算起来,我们汉寨侗戏从清朝乾隆年间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喽。”刘光焯说,“老艺人传下来的就有《五虎平西》《寒江关》《牛头山》《霸王别姬》等20本大戏,过去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一唱就是好几天,可热闹呢!可是随着娱乐方式变得多样化,寨子侗戏演出越来越少,我心里急啊。”刘光焯回忆起过往,难掩焦虑。
“但这两年乡村逐渐发展,老侗戏也赶上好光景。乡村旅游需要民族文化加把火,我们剧团又成了各村各寨争抢的香饽饽。”
刘光焯说,老戏新唱首先是内容新了。从《安全出行》《增效“家园”》到《婚事新办》《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唱乡村新风,唱和美新韵,都颇受观众欢迎。再有就是伴奏、行头、舞美都更新升级了,老戏唱出了新感觉。
智能手机在群众中的普及也让侗戏有了“新舞台”。
“以前侗戏班排练、演出都得带上十来本厚厚的手抄剧本和脸谱。”天柱县渡马镇杨柳侗戏团团长周宗治说,“现在演出前,戏班演员只需在网上一搜,生旦净丑等角儿的脸谱、动作、唱腔等应有尽有,带着手机上哪儿演出都方便。”
“这是我们龙盘村腊树脚戏班唱的《三打白骨精》呀!”“《炮打两狼关》确实好看嘞!”在演出间歇,演员们用手机拍摄的排练、化装、剧目、精彩情节等内容,吸引众多戏迷留言。
“原汁原味,勾起了儿时的美好记忆。”一位在广东打工的村民在周宗治发布的《穆柯寨招亲》作品下面留言,为侗戏演员瞿小美的精彩演出点赞,“等我明年回家工作,一定到现场听个够。”
拿起手机,戏班来到田间地头直播,帮助种养殖户推介柚子、蜂蜜等本地农特产品。
在渡马镇龙盘村柚子基地里,身着旦角戏服的演员摆好架势,手捧一个柚子作为“道具”,面对手机屏幕开嗓。刘光焯说:“去年我们开展义务直播带货,4000多个柚子几天工夫就被抢购一空。”
“用侗戏唱出倡导文明新风的新观点、新做法、新经验,特别有感染力。”汉寨村驻村第一书记王玉波认为,侗戏对白通俗精练、唱腔细腻婉转,把节俭、节约等观念唱到了群众心坎里。
“看到我们的戏在网上点击量那么高,唱戏也更有劲儿喽。”周宗治说,以前戏班一年外出演出仅有20多场,如今四乡八寨的红白喜事都邀他们去演出,省内其他地市、湖南省部分地区也请他们去捧场。戏班每年下乡演出100多场,年收入40多万元。
古戏唱新事,乡村沐新风。今年,天柱县制定《2023年“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方案》《和美城乡“四大行动”文艺宣传活动方案》,鼓励侗戏班充分利用“注溪社节”“四十八寨歌节”等活动,创作形式多样的文艺作品,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今年已累计开展送戏下乡文艺巡演100余场。
(本报记者 吕慎 陈冠合)
(责编:王连香、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