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8 09:39:05 来源: sp20241118
新华社北京1月29日电 题:“孔雀蓝”的强军梦——记军事科学院“四有”优秀文职人员白晓颖
卢东方、贾启龙、刘雪涛
人生轨迹的改变,往往始于偶然。
2019年,得知军事科学院正面向社会广泛招揽人才,清华大学副教授白晓颖深埋心底的“科技强军”情怀被唤醒。
是时,她已是软件工程、服务计算、数据工程、知识工程等领域的知名专家,主持过20余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际合作项目。
当年底,她作为高层次人才被军事科学院引进。就这样,她如愿穿上了“孔雀蓝”,从地方院校科研人员华丽转身为军队文职人员,投身军事科研战场。
军事科学院军事科学信息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白晓颖(左二)带队到陆军某部调研(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我的工作,就是要用数据赋能部队战斗力生成。简单说,就是让机器和数据来替我们又快又好地干活。”白晓颖说,加入军队文职人员队伍,既圆了自己“军工子弟”的从军梦,也让她踏上了一个新的更高更大的科研平台。
为了将数十年所学尽快对接到军事科研领域,白晓颖一入职就把自己定位为“科技专家+战斗员”,迅速开启“充电”模式,大量军事领域书籍、学习资料、摘录笔记等铺满了她的书架书桌。
凭着这股子劲头,她快速更新知识体系,转变思维方式,迅速了解军队信息化建设与作战应用方面的需求,梳理出军事信息领域亟待攻克的关键技术问题,凝练出独具特色的研究方向。
“军队文职人员,无论博士硕士,都要自觉成为新时代强军事业的勇士。”如今,白晓颖已是军事科学院军事科学信息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并被评为军事科学院首届“四有”优秀文职人员。
对军事科研,白晓颖有自己的独到解释——顶天,瞄准未来,研究最尖端的军事科技;立地,面向基层,把“实用性”“可靠性”等官兵需求永远放在首位。
“在这‘顶天’与‘立地’间,有无限的空间可以让我们发挥聪明才智。”白晓颖说。
在担任某项目总工程师时,她带领团队深入基层,从源头着手,逐个核对、修改了数万条数据,攻克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完成”的难题,最终成功实现数据和应用迁移、升级适配的同时,保证业务系统正常运行。
为了验证某信息系统的落地适应性,去年春夏之交,她带队来到地处戈壁大漠的边防某部,扎根指挥所、测试站、控制室深入调研,现场解决一个个技术难题。
“基层自身科研条件匮乏、对科研成果需求迫切,两者的差距让我们倍感压力与挑战。”白晓颖说,离一线太远是科研工作不得不经常面对的问题,因此她最怕研究方向脱离实际。
军事科学院军事科学信息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白晓颖应邀到武警某部为官兵授课(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为基层部队网信建设出谋划策、开展“菜单式”服务、打通基层数据升级共享链路……近年来,白晓颖带领团队一次次深入调研部队需求、摸准系统使用情况、开展精准对接服务,在了解部队、融入基层的过程中闯出一条科研成果落地的新路子,让一项项“数智”成果在部队落地开花。
“科研成果要有生命力,就得把不同用户的需求一步步落实到科研过程中,研究成果才有落地生根的土壤。”白晓颖说,军事科研要以备战打仗为牵引,瞄准部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急需,持续加强科技赋能战斗力建设。
“对我而言,这不仅是一种紧迫感,还是一种危机感和责任感。”在白晓颖看来,比起在地方做科研工作,在军队搞科研更有“使命必达”的责任感。“现代战争,打的是信息、数据和智能。我们所担纲的项目往往是国家、军队重大的科研需求,那种服务国家、军队的使命感和荣誉感是高薪买不来的。”
作为多个项目的主要负责人,白晓颖总能从一堆杂乱无章的信息中梳理出解决问题的脉络。而在一个个项目碰头会上,白晓颖连珠炮似的提问习惯,也常常让同事们感到紧张。随着一个又一个急难险重任务的攻克,同事们也逐渐适应了白晓颖的工作节奏,紧张感也逐渐变成了稳稳的踏实感。
“军事科研容不得半点马虎,我们做事不能凭‘想当然’,也不能说‘差不多’。”白晓颖说,在“数字战场”,任何一个代码出现错误、数据发生偏差,都会造成整个系统的崩溃。“要做到大脑有数,电脑也有数,心中有数,程序更要有数。”
在白晓颖所在的军事科学院军事科学信息研究中心队伍中,硕士、博士研究生比例占到了九成。面对越来越充实的科研团队,白晓颖对军事科研的未来充满希望。
“我们在不断探索新的可能,为年轻人尽快实现‘理技融合’‘研用结合’创造机会。现在我们的选题多是‘主动出击’。”白晓颖说。
白晓颖所在单位的这个院子,曾是钱学森归国后在军队办公的地方。“从白晓颖同志的身上,我们看到‘ 两弹一星 ’精神在新时代科研人员身上熠熠生辉。”军事科学院军事科学信息研究中心领导说。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