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如画|在“豆腐”上筑堤的水利工程,如何让这座城更名新生

发布时间:2025-01-08 02:00:18 来源: sp20250108

  人民网莆田11月15日电 (林盈、谢星宇)壶山八闽苍翠,兰水一泓涟漪,这是文献名邦福建莆田广为人知的自然风貌。“兰水”指的就是莆田的母亲河——木兰溪。在木兰溪距入海口26公里处,有一座200多米长、形如钢琴的拦河坝,名为“木兰陂”。这座世界级的古代水利工程曾让莆田城更名新生。

  14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福建省委网信办、山西省委网信办、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网信办、海南省委网信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网信办和中国新闻网共同主办的“江山如画”网上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一行来到木兰陂开展实地调研,了解木兰陂水利工程的修筑故事。

木兰陂至今仍在发挥引水、蓄水、防洪、挡潮等多种作用。张智生摄

  发端于戴云山脉的群山万壑之中,聚三百六十六涧水,木兰溪一路向东,奔涌入海,冲积所成的土地便成了兴化平原。起初,这块从海里“浮”出的土地盐碱遍布,因海水倒灌,河流两岸“只生蒲草,不长禾苗”。文献记载“原处处斥卤,稻苗不长,惟蒲生焉,因以蒲名邑”,“蒲田”之名由此而来。

  蒲田所在,本非沃土。变水害为水利,成了当地百姓共同的心愿。从泥沼盐碱到鱼米之乡,围垦后的盐碱地,要变成可耕种的土地,首先就要兴修水利,挡住倒灌的海水,再建塘引水灌溉,慢慢改善土质,扩大种植。于是,“驯服”木兰溪成了一项长久的功课,其中最成功的当属木兰陂。

木兰陂一边是淡水,一边是滩涂。莆田市文化和旅游局供图

  木兰溪流域属沿海淤泥地质,在这里修坝如在“豆腐”上筑堤。时至今日,在冲积平原软基地带建造拦河大坝还是世界性的难题,因此,木兰陂的修建仍被视为是水利工程的一个奇迹。木兰溪奔流入海,入海口本就海潮汹涌,遇台风、天文大潮等来袭时,普通堤坝难以招架。在古时,治水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木兰陂经历了三次艰难修建。

  据史料记载,1064年,长乐女子钱四娘散尽家财,携10万缗巨款,在木兰溪将军岩前拦溪筑陂。但因选址不当,功成之时被山洪冲垮,三年之功付诸流水,钱四娘悲愤之下投水殉陂。1068年,钱四娘的同乡进士林从世在莆田游历时听到了钱四娘的故事,大受感动,携带10万缗钱来莆筑陂。但又因港窄潮急,大坝在即将落成时被汹涌的海潮冲毁。

  这两次修陂的失败没有阻挡兴化百姓筑堤修坝的步伐。适逢王安石在全国推行农田水利变法,1075年,福州侯官人李宏携资7万缗奉旨修陂,并得到精通水利的鼓山僧人冯智日的帮助。

  在重新勘定了地貌、水文等情况后,先人们选定了最终的陂址。此处两山夹峙,溪宽流缓,下游海潮奔涌到此,力量削减。木兰陂最为人所熟知的拦河坝修筑于此。

  当时,李宏率民众用大块体花岗岩条石砌筑石柱32间,石柱犬牙交错,互相钩锁。筑陂后期,开销极大,当地十四家大户还捐钱70万缗,出钱出力,协助通过陂首枢纽工程和渠系工程两线发力,最终耗时8年,建成了木兰陂。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木兰陂。张智生摄

  木兰陂建成后,木兰溪水通过南北渠,灌溉南北洋平原16万亩良田,蓄水3100万立方米。粮食的连年增收奠定了“海滨邹鲁、文献名邦”的物质基础,原先“只长蒲草,不长禾苗”的“蒲田”成了如今的莆田。

  也正是自北宋起,百姓有条件去追求渔樵耕读的生活,莆田科举人数出现激增。宋代每42名进士中,就有1名莆仙人。历史上,莆田出了2482名进士、21名状元、17名宰辅。

  此外,木兰陂还促进了莆田主要内河航道与外运航道舟运网络的形成,解决了莆田人民生活、劳动、农业、工业、商业、贸易等方面的交通运输困难。

  悠悠岁月,千年已过,木兰陂经历数次修缮,至今仍发挥着引水、蓄水、灌溉、防洪、挡潮、水运的综合功能,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灌溉工程之一。曾经长满蒲草的入海口平原成为鱼米之乡,枇杷、荔枝、龙眼、文旦柚等四时佳果丰盈着百姓的生活。

木兰陂的建成使福建四大平原之一的兴化平原成为鱼米之乡。蔡昊摄

  2014年,修建于北宋的木兰溪上的拦河坝——木兰陂入选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与都江堰并称“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文明双璧”。今年9月,莆田市获批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木兰陂正是文物保护和利用的典范。

  行走在屹立千年的木兰陂上,宋代花岗岩斑驳的纹路依稀可触。陂下冲积的小洲仍固执长着一人多高的蒲草,但海潮水患之苦已不再威胁莆仙百姓的安居乐业。千年木兰陂静静见证了这方土地从“蒲田”到“莆田”的新生,承载着莆仙人民的酸甜苦辣、离合悲欢,促成了莆仙文化的千秋华章。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