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10 20:24:26 来源: sp20250110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6月25日14时7分,嫦娥六号返回器携带来自月背的月球样品安全着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来贺电,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向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指挥部并参加任务的全体同志致以热烈祝贺和诚挚问候。习近平在贺电中指出,嫦娥六号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月球背面采样返回,是我国建设航天强国、科技强国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20年来,参与探月工程研制建设的全体同志弘扬探月精神,勇攀科技高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走出一条高质量、高效益的月球探测之路。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看嫦娥六号的这次探月之旅都经历了怎样的挑战。
2024年6月25日,内蒙古四子王旗航天着陆场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经过53天的太空漫游,嫦娥六号返回器顺利着陆。嫦娥六号给地球带回了一份厚礼——一份来自月背的月球样品,这也是人类首次实现月背采样及返回。
今天(6月26日)上午,嫦娥六号返回器已经空运至北京,后续样品储存、分析和研究工作也将展开。从5月3日发射升空到6月25日返回,嫦娥六号探测器成功完成任务,再一次在月球上留下了中国的探月足迹。而在这53天里,在肉眼所见不到的月球背后,嫦娥六号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挑战。在这诸多挑战中,最引人关注的当数降落月球。
6月2日6时许,嫦娥六号探测器即将降落月背。此次任务的预选着陆区——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落差达10多公里,这就好比要把一台小型卡车降落到崇山峻岭中,不仅需要精确避障,还要有先进的制导导航与控制系统来确保安全着陆。
6时9分,嫦娥六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开始实施动力下降,随后主发动机开机。其间,组合体进行快速姿态调整和障碍自动检测,根据月面明暗选择大致安全点。嫦娥六号在离降落点还有100米的高度进行悬停,这悬停的3秒钟对于落月格外关键。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关轶峰:“在悬停的时候成像和障碍识别,然后进行规避,相当于分两部分,先眼睛确认,看一眼什么地方比较平坦,记住那个地方,然后把那个地方传到脑子里,知道那是平坦的再移过去,在平坦区域上方再往下降。”
专家所说的眼睛,就是指一台三维成像敏感器。在落月之前,三维成像敏感器利用激光三维扫描进行精确拍照以检测月面障碍,最终选定着陆点完成着陆。在同济大学的一个试验场里,大大小小的木板通过不同的高度和角度,模拟从空中看到的地面起伏,用来验证激光成像技术的准确性。
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院长谢欢:“对于着陆避障来说,主要在乎的是地面上是不是平坦。要避开超过20厘米的坑和石头,所以我们在场地里面仿真了不同的场景,大大小小的坑和不同大小的石块,尽可能还原在月球表面上可能会威胁安全着陆的场景。”
但是,地面的静止实验精度再高,也无法应对实际工作时探测器的晃动。就像在颠簸的汽车上拍照成像效果很差。科研团队想到的应对措施就一个字:快。敏感器可以在0.25秒的时间内,对月球一定范围的地形进行精细的探测。而且在悬停短短3秒钟的时间内,自主避障系统要完成所有测量和计算工作,它仅有三次做出判断的机会。
嫦娥六号的自主避障能力,帮助它远离了危险的区域,成功着陆月背。着陆成功,只是完成了这次月面工作任务的关键第一步,接下来还要进行采样任务,这个挑战更为艰巨。受限于月球背面中继通信时间长,嫦娥六号采用快速智能采样技术,将月面采样的有效工作时间缩短为不到20个小时,通过钻具钻孔取样和机械臂表面取样两种方式,分别采集月球样品。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史伟:“落了月以后,首先相机要对整个采样区进行成像。采样区大致的起伏程度也好,有没有石头也好,避开风险区域,所以我们首先要在内场把整个月面的环境真实地还原回来。”
在被称为嫦娥六号的“预训练场”,根据嫦娥六号拍摄传回的着陆区影像图,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地面实验室里,科研人员迅速地还原了着陆点周围的地貌。落月后,嫦娥六号并不是直接开始取样,而是要先通过在这里进行试验验证,并把操作指令上传到月球后,才开始实际采样。
钻取过程持续了约3个小时,获取了月球背面不同深度的月球样品。除了钻孔取样,还通过机械臂表面铲取方式采集了月球样品,实现多点的自动采样。为此,科研人员设计了十多个表面取样采集点位。跟嫦娥五号相比,嫦娥六号在智能化和自主化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马如奇:“只要发一条指令,它就把整个任务都给连贯起来了,比如触月、采样,然后到放样,整个过程中只需要一条指令把它全给连起来就全部执行了,这样效率提高了。”
让航天人意想不到的是,表面取样结束后,月面出现了一个“中”字。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贾晓宇:“最开始选采样点只是根据表面看到的图形选出来的,我们会根据翻出来的样品动态调整采样点的位置,‘中’字的斜收笔和‘中’字的头部其实就是这样产生的。本来我们可能除了‘中’字之外还会多铲几铲,但是最后发现‘中’字的最后一笔形成以后,正好这个样品容器也几乎要满了。各种意外催成了‘中’字的产生,可能注定中国要在月球上留下自己的印记。”
月背留下的中国印记,也许只是个美丽的巧合,但这个印迹不仅记录了嫦娥六号探测器的工作轨迹,也见证了中国人对于月球探索的坚定决心和不懈努力。在采样工作完成后,嫦娥六号着陆器携带的五星红旗在月球背面成功展开。
纵观世界航天史,在嫦娥六号之前,人类所有的月球采样全部位于月球正面。因此,对于嫦娥六号第一次带回来的月背样品,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在关注着。
嫦娥六号上搭载了4个国际载荷,分别来自欧空局、法国、意大利和巴基斯坦,其中意大利国家核物理研究所研制的,用于测距和定位的激光角反射器是一种能够进行精度为毫米级别的测距和定位的仪器。在实验室里,研究员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通过真空舱室来模拟太空环境,不断对激光角反射器的精度进行测试。负责人表示,中国在空间探索领域的开放合作令人印象深刻。
而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实验室早已准备就绪,等待着嫦娥六号的返回。2021年,这个科研团队通过对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的研究,揭示了20亿年前月球仍存在岩浆活动,刷新了人类对月球岩浆活动和演化历史的认知。科学家们希望嫦娥六号的样品研究能带来更多新的发现。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献华:“南极-艾特肯盆地是月球上最古老的撞击坑,也是最大的撞击坑,甚至是整个内太阳系最大的撞击坑。这次撞击对月球后期的演化历史意义深远,我们自然就会问是什么时候撞的?这次我们到这个地方去采样,很有可能采到跟这次撞击有关系的一些记录,我们把它的年龄测出来。第二月球的正面和背面不一样,到底怎么不一样需要样品来分析。”
科研团队拿到月壤后的第一步是样本制备,挑选工作要在显微镜下进行,手部任何一点多余的抖动都会导致颗粒无法被有效挑选,后续研究也就无从谈起。
专家表示,嫦娥六号采集到的珍贵月球样品,将为人类提供更多关于月球的宝贵数据和信息,有望深化人类对月球成因和演化历史的研究。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福元:“以前我们认为月球30亿年前就死了,结果嫦娥五号的样品发现,20亿年前还有岩浆活动,后面还有没有,我们现在也不敢肯定说一定就没有了,所以说人类对月球的了解非常有限。嫦娥工程已经20年了,这么多年才返回来一点样品,我们一定要把航天上的优势变成科学上的优势,集中力量来做科学上的产出和突破。”
从5月3日发射升空,迢迢38万公里奔赴月球,到准确实施近月制动。从成功着陆月背、月面智能采样,到从月面上升,在轨交会对接、样品转移,到今天返回地球家园,圆满完成使命,嫦娥六号探月之旅历经53天,每一步都包含了无数科研工作者的努力。回收后的嫦娥六号返回器在完成必要的地面处理工作后,将空运至北京开舱,取出样品容器以及搭载物。国家航天局将择机举行交接仪式,正式向地面应用系统移交月球样品,后续开展样品储存、分析和研究相关工作。我们期待着科学家们的好消息,也相信嫦娥六号的工作会帮助我们解开更多关于月球、关于太阳系的奥秘。
【编辑: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