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医回国到学医报国 医务工作者点亮生命之路

发布时间:2024-12-21 15:14:27 来源: sp20241221

   中新网 北京10月30日电 (记者 徐文欣)从留学回国到留学报国,再到留学强国,一批批留学人员将丰富的学术知识和实践经验带回中国,为各项事业发展做出贡献。在这个过程中,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发挥了积极作用,为留学人员搭建了平台,激发了留学人员的创新热情和创造精神。

  欧美同学会成立110周年庆祝大会日前在北京举行,受邀参会的两位医务工作者接受记者采访,讲述其与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共同推动卫生事业发展的故事。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关节科主任林剑浩是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大骨节病公益项目的发起人,2015年,他发现西藏发现大骨节病状况,此后,他40多次入藏,开展调查研究,进行义诊筛查。

林剑浩在和大骨节病患者交流病情。受访者供图

  “初去西藏,我们自驾载着X光机到学校进行筛查诊治,山路崎岖、一路颠簸,车的一侧是高山,而另一侧则是悬崖。”林剑浩说,自己会紧张,也会有高原反应,但一想到自己是医生,又是带队队长,便把这些苦放在肚子里。

  林剑浩介绍,西藏昌都洛隆县的村中,40岁以上的村民有半数以上患有大骨节病。

  林剑浩的团队在这里进行了400多例大骨节病手术,约占到当地需要手术病人数量的80%。林剑浩说:“我们不只治病,还治疗人生,恢复对生活的希望,很多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在治疗后有了工作能力,这是一生的转变。”

  2019年,在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的支持下,大骨节病公益项目正式立项,形成“中度患者就地治疗、重度患者赴京接受治疗”的救助模式。通过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成功申报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大骨节病公益项目四次被列为民政部中央财政支持示范项目,获得立项资金支持。

  然而,藏区不少患者缺少接受治疗的意识,他们并不愿意面对未知的手术,林剑浩团队不得不一边提出治疗方案,一边说服患者来北京做手术。

  “我常和做过手术的患者说,要把自己的转变告诉其余病人。”林剑浩表示,这个情况现在已经基本消除,他也已成为大家口中“能让人重新站起来的北京医生”。

  张佩兰是美国田纳西大学医学院和天津医科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生,于2006年被天津市环湖医院以特殊人才引进。回国时,她发现,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中国静脉溶栓的救治比例很低,但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却很高,这让原本以帕金森病临床研究为主攻方向的张佩兰毅然决定开展静脉溶栓研究。

张佩兰团队在为患者进行治疗。受访者供图

  最初,张佩兰按照国际及国内指南标准为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但治疗效果并不好。为解决临床难题,受国家重点课题支持,她创新性提出抗栓+溶栓治疗方案,解决和优化了急性缺血性卒中救治的关键技术。

  对脑卒中患者来说,静脉溶栓价格低、见效快、损伤小,是最为理想的治疗方法,但对医生来说,静脉溶栓是高风险的技术,一旦失败,面临的不仅是严峻医患关系,甚至是名声尽毁。

  张佩兰却在静脉溶栓领域实践了10余年,她带领团队成功完成16600余例静脉溶栓治疗,为我国脑卒中救治、人才数据库建设、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020年初,张佩兰同时接到美国梅奥诊所、美国斯坦福大学、美国都柏林市长所辖医院及世界卒中大会的邀请,赴美国进行讲学和学术交流。但是她拒绝了来自国际顶尖学府的邀请。她说:“我的留学生涯过得很苦,内心支持我的强大动力就是学成回国,报效祖国,是祖国培养了我,成就了我的今天,没有祖国的坚强后盾,我和团队不可能成功救治那么多偏瘫失语的患者!”

  如今,张佩兰已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实现了她当年留学对自己的承诺。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正在筹备支持开展静脉溶栓公益项目,将静脉溶栓进行推广,让更多的患者得到有效、低价的治疗,让更多百姓受益。(完)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