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5 02:16:13 来源: sp20241115
保民生锚定“青”之所向
惠民生 利青年 政策组合持续放“亮”
自9月底接续“上新”的政策,正持续释放暖意。
这些政策不只是直击经济发展中的难点、痛点,给实体经济注入动力,更以较大力度惠及民生、利好青年。
下调存量房贷利率,惠及5000万户家庭,平均每年减少家庭利息支出约1500亿元;年底商品房“白名单”项目贷款审批通过金额将翻倍,超过4万亿元;新增实施100万套城中村改造和危旧房改造;年底让450万新市民、青年人住进保障性住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在10月17日召开的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以“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等方式,让新市民、青年人进得来、留得下、住得安、能成业。
而此前,下调二套房最低首付比例、延长“金融16条”等政策期限、优化保障性住房再贷款政策等也在加速落地。备受关注的增量财政政策中还重点提及调整完善高校学生的资助政策,包括本专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国家奖学金名额翻倍,本专科生国家奖学金奖励标准从每生每年8000元提高到1万元等。
这一揽子增量政策推出,正是对9月26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的落实。10月18日,在2024金融街论坛年会上,央行行长潘功胜表示,中央果断决策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体现了稳经济、稳预期、促消费、惠民生的坚定决心,市场作出了积极反应。
逆周期调节政策全面发力
今天上午,10月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报价出炉。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10月21日LPR为:1年期LPR为3.10%(前值是3.35%),5年期以上LPR为3.60%(前值是3.85%),均较此前下降0.25个百分点。这是今年以来LPR第三次下降,也是降幅最大的一次。
这意味着到下一个房贷重新定价日,购房者的存量房贷利率还将进一步调降。此前,多家银行自10月25日起对存量个人房贷利率进行批量调整。调整之后,除了北京、上海、深圳3个城市的二套及以上房贷,其他符合条件的房贷利率都将调整为LPR-30BP(1BP=0.01%)。根据工商银行测算,如果一居民在某二线城市有一套住房,当前房贷利率为LPR不加点,即3.85%。调整后房贷利率为LPR-30BP,重定价后利率为3.55%。以贷款金额100万元、30年期、等额本息的房贷为例,调整前每月还款约为4688元,调整后每月还款约为4518元,该居民每月可节省支出约170元,总共节省利息约6.1万元。
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的调整则更为明显。以北京为例,存量首套房贷利率普遍为LPR+55BP,调整后房贷利率较调整前下降85BP。以贷款金额100万元、25年期、等额本息的房贷为例,调整后每月可节省支出约400多元,总共节省利息约15万元。
9月26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实施有力度的降息。业内人士认为,伴随一揽子增量政策陆续推出,宏观政策在稳增长方向全面发力,LPR报价下调符合当前宏观政策的大方向,是把央行“有力度的降息”向实体经济传导的一个关键环节。“LPR下调将带动企业和居民贷款利率更大幅度下调,进而激发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促消费、扩投资,提振经济增长动能,带动物价水平温和回升,有助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在东方金诚首席分析师王青看来,年内LPR报价可能将保持稳定。一方面,9月政策利率下调幅度较大,四季度将进入政策效果观察期,继续降息的可能性较小。另一方面,当前银行净息差处在历史低位,这会制约报价行压缩LPR报价加点的动力。
“作为装备制造业的专精特新企业,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无疑助我们开拓了市场,最近的降准、降息又为我们加大研发投入、引进高端人才降低成本。”谈及近期多种政策组合的发力,受邀参加2024金融街论坛年会的机科发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进军直言政策在助企纾困上“精准、有效”。
10月18日这天,支持资本市场稳定发展的两项金融工具也有了新进展: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启动操作,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政策正式落地。这被业内视为引导金融机构扩大“三农”、小微企业、科技企业与普惠养老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信贷投放的重要举措。对此,吴进军认为,“当前国家政策鼓励我们做长期的事,从长远角度谋划企业中长期更高质量的发展”。
Wind数据显示,10月21日A股三大股指集体高开,其中上证综指、深证成指、创业板指分别高开0.44%、0.81%、0.74%。10月20日晚间,中国石化、招商蛇口、牧原股份、嘉化能源等超20家上市公司宣布获得银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按披露上限计算,涉及贷款金额累计已超百亿元。
“信贷类的工具更偏‘顺周期’特征,经济预期高的时候企业和居民更愿意借钱,预期偏弱时则偏谨慎。所以本轮政策边际上从货币工具略微向财政工具作了一些倾斜,可以起到一定的逆周期调节作用。”海通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梁中华以本轮增量财政政策提及的重启土地储备专项债为例分析说,专项债的“逆周期”财政属性更强,对于缓解部分房企的债务压力或起到一定作用。但梁中华同时表示,收储的关键仍然是价格,政策效果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对于占据居民消费大头的房地产,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要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强调对商品房建设要严控增量、优化存量、提高质量,加大“白名单”项目贷款投放力度,支持盘活存量闲置土地。要回应群众关切,调整住房限购政策,降低存量房贷利率,抓紧完善土地、财税、金融等政策,推动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在国新办10月17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住建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央行、金融监管总局五部门联合打出稳地产政策“组合拳”,即“四个取消”(取消限购、取消限售、取消限价、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标准),“四个降低”(降低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首付比例、存量贷款利率、换购住房税费负担),“两个增加”(通过货币化安置等方式新增100万套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2024年年底前将“白名单”项目信贷规模翻倍至超4万亿元)。
“两项增量政策力度较大,未来政策落地效果值得期待。”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叶银丹分析说,本次发布会明确提出通过货币化安置方式新增实施100万套城中村改造、危旧房改造,标志着城市更新改造货币化安置方式的重启,释放出政策推动地产去库存的强烈决心。从上一轮棚改货币化的经验来看,政策取得了较好效果,Wind数据显示,2014-2018年棚改高峰期间,全国棚户区实际年均改造582万套。“本次城中村、危旧房改造计划主要采取货币化安置方式,有利于居民自主选择合意住房,推进存量商品房去化。”
“金融活、经济活”
“当前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挑战,主要是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基于国际经验和中国过去的实践,需要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予以应对。”潘功胜在上述论坛年会上表示,房地产市场方面,人民银行优化调整了四项房地产金融政策,从金融宏观审慎的角度支持房地产市场的风险化解和健康发展。资本市场方面,人民银行会同证监会制定了助力支持资本市场稳定发展的两项工具。“其中,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不是央行直接向市场提供资金支持,不会扩大央行的货币供给和基础货币的投放;央行提供的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资金具有特定的指向性,信贷资金不能违规进入股市仍是金融监管的一条红线。”
对于央行创设的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SFISF),证监会18日下午发布消息称,已经同意中信证券、中金公司、国泰君安、华泰证券、申万宏源、广发证券、财通证券、光大证券、中泰证券、浙商证券、国信证券、东方证券、银河证券、招商证券、东方财富证券、中信建投、兴业证券、华夏基金、易方达基金、嘉实基金等20家公司开展互换便利操作。
“资本市场在金融运行中牵一发而动全身,在促进创新资本形成、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完善社会财富管理、稳定社会心理预期等方面发挥着独特而关键的作用。”同一论坛年会现场,证监会主席吴清表示,证监会还将积极配合人民银行做好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政策工具的落地实施,这些将为A股市场引入增量资金。在证监会近日召开的进一步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专题座谈会上,与会代表还就资本市场下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出具体建议,包括进一步增强资本市场制度包容性、适配性和精准性,打通制度执行“最后一公里”,推动更多优质科技企业发行上市、并购重组等。
这场座谈会形成的共识之一是,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召开以来,一揽子有针对性的增量政策接续发力,释放了加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积极信号,有效提振了资本市场投资者信心和活跃度,股市活力的提升也将促进“金融活、经济活”正反馈效应的释放。
实际上,作为连接各类创新资源的重要纽带,资本市场在人才激励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北交所董事长周贵华在论坛上表示,资本市场通过估值定价、股权激励、员工持股等制度安排,能够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弘扬企业家精神,加速把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他介绍,截至目前,76家北交所上市公司实施了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计划,累计激励对象超5300名,帮助企业留住、用好核心技术人才。
北交所数据显示,目前,北交所254家上市公司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3家,占比48.43%。“每家公司平均拥有22项发明专利,平均研发强度近5%,是规上企业平均水平的3倍左右,今年上半年超八成企业实现盈利。”周贵华介绍,北交所累计帮助创新型中小企业实现融资超530亿元,募集资金八成以上投向绿色低碳、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领域,在强链补链延链、支持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动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政策合力惠民生
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推行名额翻倍、金额提高等最新高校学生资助政策,适度增加保障性住房面积……青年始终是政策目标受益群体。
在财政部将陆续推出的一揽子增量政策举措中,“针对学生群体加大奖优助困力度,提升整体消费能力”是重要内容。财政部副部长郭婷婷10月12日介绍,2024年国家奖学金奖励名额翻倍,提高本专科生奖学金奖励标准、本专科生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加大国家助学贷款支持力度。2025年将提高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奖励标准,提高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并扩大资助范围。
她表示,目前,我国已建立政府主导、学校和社会积极参与的全方位资助体系,主要包括国家奖学金和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减免、生活补助、勤工助学等政策。2023年,全国财政投入932亿元,资助高校学生超过3100万人次;通过财政贴息等政策,支持银行发放国家助学贷款700亿元。
“对于一个城市而言,青年人有希望,这个城市就有希望;青年人有未来,这个城市就一定有未来。”针对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需求,倪虹在上述介绍稳地产政策“组合拳”的新闻发布会上强调,各城市政府在结合当地实际优化完善房地产政策的同时,一定要加大保障力度,兜牢住房保障这个底线。
另一组关于兜牢民生底线的数据是,近3年,中央财政安排了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2124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2800亿元,并统筹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支持筹集各类保障性住房666万套,用于满足城市中低收入群体、新市民还有青年人的基本住房需求。在就业方面,今年以来,中央财政下达就业补助资金667亿元,支持地方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等工作。
可以肯定的是,在支持经济回升向好的政策“礼包”里,加大就业、教育等基本民生保障力度是重要的政策发力点。业内人士认为,通过加大财政投入,不仅能够通过提升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质量直接改善民众的生活水平,还能够提升社会整体消费能力,促进经济发展。同时,增量财政政策也有助于缩小社会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强民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实习生阮云天对本文亦有贡献)
本报北京10月21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朱彩云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