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7 09:04:59 来源: sp20241127
4月14日,周日早晨的西藏文化博物馆中,有一角格外热闹——大人们在展台前围聚,在画有青藏高原至北京路线的集章册上落下印章,孩子们则拿着水彩笔为画册上的龙涂色。这是《高原中华龙》展览举办的观众互动活动。“在西藏文化中,龙守护世界平安,与中原文明一样具有各种各样的美好寓意。”该展策展人之一范久辉边看着孩子们上色边在一旁讲解道。
4月14日,西藏文化博物馆中正在举办《高原中华龙》展览的观众互动活动。 尹李梅 摄自2013年起,范久辉及其团队开始系统拍摄环喜马拉雅的古代艺术品,久而久之,他们发现在华夏文明中作为经典图腾的龙,屡屡出现在西藏的文物和壁画中。作为共通的文化符号,“龙”何以巧牵京藏情?今年是甲辰龙年,也是藏历中的木龙年。借此机遇,北京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北京市朝阳区文化旅游局和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文化博物馆,依托范久辉等人的实地考察成果,共同举办了此次展览。
“以往关于西藏传统文化的展览更多展现的是其独特性,强调的是其作为一种区域文化与其他社会文化型态的‘异’,我们博物馆最近举办的展览更多注重呈现的是‘同’,即阐明中华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将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西藏文化,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不断发展的事实和过程展现给观众。”西藏文化博物馆馆员张荣德说道。在联合策展人金琳看来,“同”来自于龙这一汉藏共享的文化符号,“龙是我们熟悉语境中的文化符号,通过这个切口,可以更好地了解西藏文化。”
藏族接受并发展龙文化的历史悠久。据资料记载,早在松赞干布之父朗日伦赞时期,“历算六十甲子”就由汉地传入吐蕃,并明确提及这是吐蕃最早的“历算”。可以说接受“十二生肖”并结合汉族的阴阳五行构成了循环的纪年法,在吐蕃时期就已经流行,并广泛应用。随着汉藏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西藏还吸纳了汉文化中的四象、八卦、九宫等元素,将对应元素绘在唐卡、壁画等多种艺术品及建筑物上。
西藏文化中的龙不仅可为神明,接受信徒的礼敬膜拜,也因为象征着中央皇权备受尊崇,又寓意祥瑞深受厚爱。藏族人民对龙的尊崇与认同从随处可见、无处不在的龙纹元素的使用中可见一斑。
落在民间,龙化为《春牛图》中指引未来一年雨水收成的符号,本次展览中就有一幅2024年藏历中的《春牛图》。图中一人一牛走在田间,天上有龙腾跃,“牛倌的衣着打扮、牛的颜色和姿态、飞龙身上的数字等都与来年的气候条件、庄稼收成紧密联系。比如龙旁有数字,写‘一’就是一龙治水,‘九’就是九龙治水。”范久辉说。
一名游客正在参观《高原中华龙》展览。 尹李梅 摄在吸收汉族龙文化的基础上,藏族在创作时对龙的形象也融入了本地文化元素很多。历史上的中原文明普遍认为“四爪为蟒,五爪为龙”,双龙戏珠更是民间祈求丰收与安康的经典意象。藏族人认为龙有如意宝珠方能施展威力,因此在藏族龙纹作品中龙通常抓着各种颜色的如意宝珠。在西藏文化中,龙的传说也被继续谱写,“在藏族的民间传说中认为龙老了以后,没有能力抓着如意宝珠,就会从天上掉处海中成为水中之王——摩羯。”范久辉解释道。
从此,龙有了更多的名字。在藏族金瓦殿的屋顶上刻有龙首套兽,藏语里称之为摩羯,“其实从外形来看就是龙,这种龙首套兽在布达拉宫等各种金瓦殿建筑上很常见,这是汉族所没有的。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藏族吸收了汉族的建筑风格后又加以改造,两者相互融合。”
长期在西藏做田野调查的经历让范久辉掌握了丰富的一手资料,但他依然觉得青藏高原龙文化研究的仍然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深入。他说:“每个人的知识层面不一样,我主要是从图像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希望通过这个展览能吸引更多人来关注龙文化。”(完)(《中国新闻》报作者 尹李梅 实习生 宋珂欣报道)
【编辑:黄钰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