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之江文化中心周年启示:公共文化集群为何那么火?

发布时间:2024-12-01 05:43:34 来源: sp20241201

   中新网 杭州9月4日电(曹丹)近日,为庆祝之江文化中心在浙江杭州启用一周年,《富春山居图·剩山图》于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展出,吸引书画爱好者和游客前往打卡。

  “这里可看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只来一趟根本不够。”现场,杭州市民林女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她在博物馆“山水之间——《富春山居图》人文数字陈列”展厅内,体验了“想见原貌”“书画珍迹”“共书山水”等数字项目,“科技感与体验感十足,拉近了艺术与大众之间的距离”。

8月30日,游客在参观《富春山居图·剩山图》。曹丹 摄

  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所在的之江文化中心,是当前中国体量最大的省级公共文化集群。该中心由浙江图书馆之江馆、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浙江文学馆4个展馆和之江文化中心公共服务中心聚合而成。

  自2023年8月启用以来,这座位于钱塘江畔的文化新地标,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多彩的文化活动迅速成为浙江的一张亮丽名片。据统计,自启用以来,之江文化中心参观总人数超过830万人次,举办各类活动3312场次。

  坐拥书海版“无穷穹顶”的浙江图书馆、深藏百万年“国家宝藏”的浙江省博物馆、纵贯山海间“顶尖技艺”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浸润大作家“思想意境”的浙江文学馆、集结“人间烟火”的公共服务中心……

之江文化中心。浙江省文化产业投资集团供图

  经过一年多的运营与发展,之江文化中心不仅成为市民日常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也深刻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

  “听说窦昕老师要来杭州,我立刻就让爸爸和奶奶带我一起来听公开课,真的非常有意思!”近日,来自江苏连云港的学生陈思涵在之江文化中心听完中国传媒大学客座教授窦昕的公开课后说。

  从唐诗与宋诗、从唐三彩与宋青瓷、从《步辇图》与《千里江山图》……现场,窦昕以“寻找唐风与宋韵的不同”为切入点,打破时空限制,将文人、文学、文脉巧妙地融入课程中,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宋韵美学的魅力。

  “知识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第一次走进之江文化中心的窦昕表示,希望大家在听完宋韵文化课程后,再去之江文化中心相关场馆走一走、看一看,“以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为出发点传授的知识,会让孩子有更大的收获”。

  除了开展各类活动,将校内课程与展厅实物相结合,吸引市民走入各个场馆,之江文化中心还推出各类互动项目,邀请市民沉浸式体验,让文化“活起来”“传下去”。

  “今天唱戏曲的叔叔阿姨的音调特别好听,他们的妆容与服饰也很特别!”就读杭州星澜小学的余米于此前在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欣赏越剧《梁祝》选段《十八相送》后激动地说,未来,她想更加深入地了解戏曲的表演技巧,体验越剧的服饰。

  用木版水印技艺制作版画、体验永康锡雕技艺、用东阳竹编技艺制作提篮……每到周末和假期,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非遗传承人活态展示体验区便成了游客争相打卡的地方。据统计,过去的一年里,这里开展了近900场体验活动。

6月1日,游客正在体验永康锡雕技艺。曹丹 摄

  “‘以有限展无限’是我们永远的口号。”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馆长郭艺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青少年对我们馆的热情,年轻人对传统戏曲的热捧,说明非遗正在变得越来越年轻。”

  过去的一年,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好似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一手牵着孩子,一手扶着老人,让非遗得到传承,让文脉得以赓续。

  据该馆数据显示,30岁以下的游客群体占到总人数的45%。其中,很多游客是二刷、三刷甚至四刷,每一次来都能收获不一样的惊喜。

  论地理位置,之江文化中心附近常住人口密度并不高。是什么让该中心收获如此多人的青睐?

  在各个场馆走一圈就能找到答案:除了高质量的展陈和活动外,还有真诚和热情的服务。

  每日收集处理、及时反馈给观众的意见本;每日巡馆两次,自查问题,并帮助访客解决问题的巡馆工作人员;一有时间就在社交媒体上搜索相关文章,从正文到评论区,一条条看下去的各位馆长……

  “听劝”的之江文化中心,在与市民的交流互动中,“吸粉”“宠粉”举措频出。

  比如浙江图书馆之江馆,原本的闭馆时间为下午5时。自开馆之日起,“开设夜场”的呼声就不绝于耳。综合考虑人员、经费等原因,浙江图书馆在公共服务中心开设了一间营业至晚上8时的“城市书房”,真正实现了网友所说的“在这里我能从早到晚待上一天”。

  如今,之江文化中心已满周岁,成长路上,该中心将持续探索,以人气流量汇聚文化能量,在人气与文气的同频共振中,提升公共文化空间的吸引力,滋养一代代人的文化生活。(完)

【编辑: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