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响寻亲的“风铃”

发布时间:2024-11-22 09:33:27 来源: sp20241122

  由一线职工张卫华发起的志愿服务先后帮助1500余名受助者找到家人

  

  摇响寻亲的“风铃”

  阅读提示

  张卫华创建了河南省濮阳市第一支寻亲团队“风铃志愿者群”,后将公益群名改为“濮阳风铃寻亲公益平台”,发起风铃寻亲志愿服务。

  已经凌晨两点了,张卫华还在电脑前核对失踪人员信息,遇到重要的信息,习惯性地用笔写在笔记本上,“我快一些,走失的人就能早一点回家!”

  今年43岁的张卫华,是中国石化中原油田文卫采油厂的治保巡检员,2003年12月从部队转业。2016年12月,他创建了河南省濮阳市第一支寻亲团队“风铃志愿者群”,后将公益群名改为“濮阳风铃寻亲公益平台”,发起风铃寻亲志愿服务。

  这些年,张卫华先后帮助1500余名受助者归家,与亲人团聚,更为王相森等378名烈士寻亲。

  寻亲路上少不了热心人

  “我回家了!”去年4月,高修梅从河南新乡出发,驱车千里回到了故乡云南昭通,与亲人拥抱的那一刻,她喜极而泣。这条回家的路,她整整走了31年。“感谢风铃志愿团队,他们帮我找到了家人!”她眼含热泪地说。

  这一切的开端,都源于张卫华偶然间的一个念头。

  2016年夏天,张卫华在车站等人时,看到一位40多岁的妇女正在散发启人寻事,嘴里不停说着:“家人患有抑郁症,已走丢两个多月了,80多岁父亲急得住院,如果您有消息,请联系我……”

  “一人走失,全家崩溃。”回家后,车站的一幕幕像根刺一样扎进张卫华的脑海里,“不知道还有多少家庭因为亲人走失而饱受煎熬,我是不是可以做些什么?”

  长期热心公益活动,让张卫华意识到一个人的力量太微弱了,“要把众多‘小爱’汇集到社会公益志愿服务的‘大爱’中来。”2017年3月,张卫华创立河南省濮阳市第一支寻亲志愿服务团队——濮阳风铃寻亲志愿团队,并成立了专门替人寻亲的风铃志愿者微信群。作为群主,他主要利用网络,通过信息甄别和人脸比对,为走失人员家庭提供寻亲服务。

  “人员走失,24小时内恰恰是最宝贵的时间。我们想抓住这个关键时间段帮助找到走失者。”张卫华说。

  一次,张卫华接到信息,家属称老人今年68岁,已失踪一年半。通过志愿者提供的信息和人脸比对,张卫华只用半小时便锁定了老人所在位置——山东菏泽救助站。第二天,张卫华便带着家属奔赴菏泽,将老人接回。

  如今,在中原油田的支持下,风铃志愿服务团队已扩大到30人,有公安干警、油田员工还有周边县区的热心职工。在微博、抖音、快手等平台拥有17个寻亲群,累计参与寻亲人数达7000余人,寻亲范围扩展到了北京、上海、广东、新疆等30个省区市和海外10余个国家,先后帮助1500余名老人、孩子、智障残疾人以及精神病患者归家,见证了上千个家庭的重新团聚。

  这些年,张卫华自掏腰包义务为他人寻亲,不收对方一分财物,不吃对方一顿饭。作为普通职工,他收入不高,每月平均收入只有4000多元,而这些年用于寻亲的钱就超过9万元。为提高效率,他还特意买了两部手机。媳妇埋怨他“贴钱搭工夫”,几次劝他罢手。但张卫华说:“我要是不干了,寻亲路上不就少了个热心人?”

  照亮烈士“归途”

  精准寻人没有捷径,只有不懈的坚持,因爱坚守,为爱寻亲……

  2017年的一天,张卫华接到了一通陌生来电。电话那头,是一素不相识的市民,希望他能帮忙寻找一位濮阳籍烈士亲人。“因为我也当过兵,对部队对战友有特殊感情。”张卫华说,自己当时没多想,就答应了这一请求。

  “当时他们告诉我,烈士的登记地址是濮阳市翟庄村。可是,濮阳市内有七八个翟庄村,我只能发动志愿者和朋友挨个打电话。一圈下来,没有任何线索。”张卫华说,“这时候我才意识到帮烈士找亲人,远比帮走失人员回家困难得多。”

  这次寻亲,激起了张卫华帮烈士回家的斗志。“很多烈士的地址比较模糊,也没有其他有用的信息,加之很多亲人离开了祖籍地,找起来太困难。”张卫华说,很多烈士亲属会经常给他打电话,这对自己来说是一种鞭策,“有时候,听着电话里他们那种对亲人的思念和期盼,你会跟着默默掉眼泪。”

  2020年,张卫华加入了抗美援朝志愿军烈士寻亲团。为了整合信息,张卫华将所知道的烈士信息都记在本上,尤其是对河南籍的烈士线索做了重点标记。“因为我在河南省,帮助省内的烈士寻亲从更方便一些。”张卫华解释说。

  几年时间下来,张卫华帮助378名烈士找到了亲人。“帮烈士‘回家’,不是把一个孤零零的名字带回家,而是一段段家国记忆的续写。作为一个退伍军人,这两年我越发感觉到这件事的意义,也是践行‘退伍不褪色’的责任。”

  热衷公益 不忘本职

  张卫华的爱心公益之路,要追溯到2005年的一场慰问活动。

  当年,他在一益活动中结识了中原油田钻采社区孤寡老人尚妈妈,老人无儿无女生活拮据。他主动与老人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每周去老人家两次,帮她买米买面,陪其聊天解闷。逢年过节还会带上妻子一起去探望,购置生活用品。善举持续了6年,一直到2011年老人患病去世。

  周末,张卫华还会来到献血站,为献血群众端茶倒水、讲解献血知识、填写注册表等,一忙就是四五个小时。至今,张爱华累计献血104次,献血量超3.2万余毫升,相当于8个成年人身体血量的总和。

  热衷于志愿服务的同时,张卫华也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本职工作。他所在的文卫采油厂,地处豫鲁两省交界处,管理着1700多口油水井,周边拥有自然村98个,点多线长面宽,油区治安环境非常复杂。工作中,他出色完成了各项急难险重任务,特别是在抓捕窃油、窃气、窃电不法分子的关键时刻,他总是冲在最前面,磕碰摔伤已经成了家常便饭。“我的职责就是保障油田的安宁。”张卫华说。(本报记者 余嘉熙 本报通讯员 王佳宁 韩冬梅)

  来源:工人日报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