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2 00:33:39 来源: sp20241122
中新网 昆明3月30日电 题:诗人、评论家晓雪:一生为“爱”而诗作
记者 缪超
30日,记者走进在云南昆明的晓雪家中,第一感觉就是书多!偌大客厅里无沙发,巨大书案居中,两面墙俱是书柜,就连椅子上地板上都堆放着书籍。晓雪道,“我生活睡觉在二楼,一楼每间房都放着书。”
晓雪,本名杨文翰,中国著名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作家。与其书一样多的,是他的文学作品,其所著《晓雪选集》近400万字。为何一生勤于笔耕?耄耋之年的晓雪如是说,他写诗写作近70年,要说动力就只有一个:爱。
图为晓雪在昆明的家中看书。白玲 摄对文学之爱
1935年,晓雪出生在苍山脚下、洱海之滨的大理喜洲古镇一个白族家庭。幼时家贫,晓雪寄居在青瓦白墙、雕梁画栋、四围香稻的外祖父家。
白族受汉文化影响较深,喜洲古镇历来崇文重教。晓雪说,“小时候,每天晚饭后,我和外祖父都会到喜洲田野散步。外祖父总是边走边用白族腔调哼着陶渊明、王维的诗歌。他反复哼唱着,长期耳濡目染,以至于这些诗歌,我很早就能背诵,至今记忆犹新。”
当时,晓雪的舅舅赵橹就读于云南大学文史系,每个假期都会带回书刊读物。伴随着家庭的书香与白族文化的滋养,晓雪自小就确立了文学之志。
1952年,晓雪参加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届高考,第一志愿便填报武汉大学中文系,且如愿被录取。“从大理乘汽车转火车,18天才到武汉,所以我大学四年都没回过家。”大学假期,酷爱文学的晓雪都是在图书馆度过,阅读一众中外名著,广泛涉猎哲学、历史、美学,边读边想、边读边记,日积月累。
1956年他撰写毕业论文《生活的牧歌——论艾青的诗》,次年在全国出版发行,是新中国第一部现代作家论文,成为其成名之作。同年,晓雪还在《人民文学》发表短论——《作家们,关心和参加文艺批评吧!》,这是他一直以来主张的:作家、艺术家们兼搞评论。“诗歌的形象思维与评论的逻辑思维虽然有区别,但并不是相互排斥、水火不容的,处理得好,可以相辅相成。”
半个多世纪以来,晓雪著有诗集、散文集、评论集28部和《晓雪选集》6卷,不少诗文被翻译成英国、法国、日本、意大利、西班牙、缅甸、泰国等国文字和哈萨克族、朝鲜族、蒙古族等民族文字。1996年晓雪获意大利蒙德罗国际文学奖特别奖,2003年获第五届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突出贡献奖,2010年获中国当代杰出民族诗人诗歌奖,2014年获国际诗人笔会授予的中国当代诗魂金奖、纽约东西方艺术家协会授予的终身成就奖……
图为《晓雪选集》。白玲 摄对故乡之爱
晓雪上小学时,正值抗日战争,华中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前身之一)为避硝烟,从武汉迁至大理喜洲办学。晓雪就读的喜洲中心小学一部分老师来自华中大学,“我的小学老师是浙江人,在他眼里大理风光赛江南。”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时晓雪并不能体会外人眼中的大理之美,一心想走到苍洱之外求证。“报考武汉大学,我是先翻看中国地图,武汉刚好在中心区域,由此方便去东南西北看看。”
大学毕业回到家乡,晓雪带着“我者”“他者”眼光重新审视故土,“无论是动人的自然风光、厚重的历史文化,还是丰富的民族风情,‘大理’二字便代表着一片诗情画意。”
几十年来,写苍山洱海,一直是他重要的创作内容,从来没有中断过,甚至在1989年动手术时,还在病榻上写下《梦回苍山洱海》。立足于大理,晓雪先后创作了《洱海之歌》《苍洱新曲》《花甸坝诗草》《苍山洱海》《苍洱四景》《美人石》《羊龙潭》《小鹦哥》《大黑天神》等百余首关于家乡的诗歌,字字句句都是对那片山水的热爱。
“采了一天的茶,我靠在苍山的怀抱里,睡着了,睡得那么香,我梦见,苍山就在我的怀抱里……打了一天的鱼,我躺在海边的沙滩上,睡着了,睡得那么甜,我梦见,洱海就在我的心窝里……”
接受记者采访时,晓雪深情朗诵起他的诗歌《爱》,语调舒缓、情深意切,听者随声而去,似乎和晓雪一起回到了明丽、静谧的苍山下、洱海边……
为故乡写诗也成就了晓雪,“我获奖的作品,多是与大理有关”。他写的《大黑天神》获得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评奖长诗奖,类似的获奖作品还有《望夫云》《蝴蝶泉》《飞虎山》《播歌女》等。
图为晓雪与夫人赵履珠合照。受访者 供图为爱情诗歌
说起晓雪诗作最好的两个部分,一个是关于故乡,另一个就是关于爱情。
晓雪和妻子赵履珠青梅竹马,都在喜洲长大。1957年,晓雪从武汉回到大理,多年未见的赵履珠已出落的亭亭玉立。两情相悦,两人由此开始了长达8年的恋情。
1957年初,大理州成立歌舞团,赵履珠被选中,后因在电影《五朵金花》中为女主角配唱《蝴蝶泉边》一举成名。1962年,赵履珠被调到北京东方歌舞团工作,并被送到中央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进修学习。
彼时的晓雪,文学发展之路正遭遇坎坷。“那时,她的事业蒸蒸日上,又正值青春,在北京有很多人爱慕她、追求她。我想她应该是不会回来了。”
自始至终,赵履珠从未改变对晓雪的情意。赵履珠说,“我们相恋8年,他每个星期给我写一封情书,我从东方歌舞团回昆明时,提了一个大皮箱,里面全是他的情书,从那时起,我就认为,诗和歌是连在一起的,到现在更是如此,诗离不开歌,歌更离不开诗。”
在北京工作4年后,赵履珠毅然选择调回云南,与晓雪步入婚姻殿堂。晓雪回忆,“我们的婚礼很简单,就买了喜糖分给亲友。”
休戚与共,伉俪情深。在晓雪的眼里,妻子勤劳、贤惠、善良,为此他专门写下作品《家有贤妻》。还写了《弹起三弦唱不尽》《洱海情歌》《丁香花》等诸多歌曲歌词,由赵履珠倾情演唱,这些富含真情的歌曲,深受人们喜爱与传唱。
一路走来,晓雪后来成为著名的诗人、作家、评论家,深受后辈尊敬爱戴,赵履珠也成为著名的白族歌唱家。
“真正不朽的诗歌,写的是伟大崇高的爱情,扩大来说就是爱,爱生活,爱自然,爱祖国,爱人民,爱亲人……所以我所有的诗就是为了去表达一个爱。”耄耋之年的晓雪笃定地认为,诗人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要表达爱。(完)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