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人眼中的与AI“共舞”

发布时间:2024-12-25 06:32:33 来源: sp20241225

在第六届世界媒体峰会期间,生成式人工智能和大语言模型的应用成为诸多媒体人热议的话题。媒体行业正迎来一个人机协作新阶段,在新闻信息采集、生产和分发的全链条中,人工智能(AI)参与度越来越高。在这股智能化浪潮中,媒体人也迎来了技术素养和知识结构“升级换代”的新课题。

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课题组在峰会期间发布《人工智能时代新闻媒体的责任与使命》报告。报告对全球53个国家和地区的新闻媒体机构所做的调查显示,目前已有10.2%的媒体机构全面拥抱AI,在机构层面设立了相应机制,将AI引入生产流程;41%的媒体机构正在积极探索AI技术应用,鼓励和支持部分新闻业务板块试用AI技术。

毫无疑问,新闻编辑室正变得越来越有“技术含量”。当数据新闻学兴起时,学数据处理、Python编程成为热门;而在大模型应用正酣的当下,掌握与AI模型沟通的新语言——“提示工程”又成为媒体人的“必修课”。

“提示工程”是指通过设计和构建有效的提示信息,引导AI模型生成更准确、有用的回答或完成特定任务的过程。“调教”大模型并非易事,记者们往往需要像精心设计采访问题一样设计提示问题,才能让大模型回答更“切题”,提升其查找新闻背景信息、进行数据分析等功能的准确性。挪威最大的媒体机构Amedia已开始花费大量时间培训员工掌握“提示工程”,学习如何有效向大模型提问,并制定工作守则和培训课程。

记者、编辑们正积极尝试利用AI这一新合作伙伴提升采编效率。新华社智库报告显示,在机构层面应用生成式AI的受访媒体已探索或有意探索的应用场景前三位是:第一,辅助编辑,如事实核查、语音转文字、翻译等;第二,创作内容,如生成摘要、制作图表海报、数字主播配音等;第三,策划选题或草拟提纲。

路透社亚太副总裁颜灵思在媒体峰会期间表示,路透社对生成式AI在三个关键领域的潜力感到特别兴奋:减少编辑部的机械工作,用机器增强记者的工作能力,以及通过构建和运用新的AI工具来改变业务未来。

颜灵思说,路透社已将AI生成的标题助手和要点摘要工具集成到其网络发布平台中。“我们发现AI工具非常擅长总结故事和生成标题,这是一种非常节省时间的工具。”

环顾全球媒体,AI的应用确实带来新闻生产“效”、“质”与“量”的提升。新华社“元卯”元宇宙系统由人工智能生成内容驱动,包含数字人、元魔方等多套生产辅助工具;英国广播公司研发的新闻聚合和内容抽取系统“榨汁机”,利用AI自动抓取全球免费新闻网站内容并分类,为记者提供新闻素材和选题参考;《纽约时报》开发数据分析机器人“Blossomblot”,分析社交平台文章,预测适宜在平台上传播的信息,帮助打造“爆款”内容;由秘鲁安第斯通讯社和秘鲁国立圣马尔科斯大学文学系媒体实验室联合开发的AI数字人Illariy,使用了当地土著语言进行新闻播报……

那么,面对AI给新闻业带来的“转型升级”,当越来越多AI主持人、AI播报员等出现,媒体同行是否担心被AI抢了“饭碗”?

在南非独立传媒集团董事长伊克巴尔·瑟弗看来,AI与媒体内容之间的关系好比建筑师与建筑物,AI这名“建筑师”只能搭建出“建筑物”的外部框架,而“建筑物”的内部细节则不能只靠AI完成,需要记者去挖掘故事的细节、深度和人性。

《印度教徒报》总编辑苏雷什·楠巴斯持同样观点。在他看来,生成式AI无法取代人类的创造力,而是通过提供新工具、扩大访问范围和解锁新的内容形式来增强人类的创造力。

《俄罗斯报》社长帕维尔·涅戈伊察表示,与人相比,AI少了一些“个性”,“很难教会AI拥有每个记者的个人特点,尤其是才华横溢、个性鲜明记者的个人特点”。

目前,AI尚无法具备记者所有的深刻的社会人文关怀、专业的深度报道能力和复杂的情感理解。AI应“取代”琐碎重复性的工作,从而让记者们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从事更富创造性和调研深度的报道。比如很多体育赛事播报、金融市场动态已由AI写稿机器人编发。

事实上,AI与新闻业务流程的深度融合正在创造新的岗位,如“AI新闻产品负责人”“提示工程师”“事实核查员”“AI音视频编辑”“AI模型检测调优工程师”“前瞻技术研究员”等。

AI对媒介生态的影响正不断发展,对于记者编辑来说,与其担心被AI替换掉,不如及早“下场共舞”,敞开胸怀拥抱新技术,创造新闻报道形态的更多新可能。

(记者彭茜 彭嵩涵)

新华社乌鲁木齐10月16日电

(责编:王震、陈键)